新闻动态
矢志稼穑以强农|手握细麦秆,育人以穗粒 |
发布时间:2021-11-07 浏览次数:178 |
在澳门十大信誉网赌大全 有这么一群智者 他们博学睿智 辛勤劳碌 他们在农业领域各有建树 年高德勋者前居 头角峥嵘者后至 他们致力育人成材 打造出兴农强农一片天 李振声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者,荣获200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有“当代后稷“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与袁隆平院士并称“南袁北李”。 李振声院士长期致力于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包括了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及育成八倍体小偃麦、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等杂种新类型,到了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李振声院士的研究奠定了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基础。李振声院士针对国家和社会需求,不断开创小麦育种新领域新方向,积极开展农业战略研究,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引领作用。 朱兆良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1993年度陈嘉庚奖农业科学奖。 朱兆良院士毕生从事土壤研究工作,开创了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和土壤胶体化学、土壤供氮能力与氮肥施用量的研究;组织并领导了华北平原土壤调查研究,对华北平原旱涝盐碱危害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原则和措施,在国内首次采用“井灌井排”法治理盐碱地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土壤氮素研究及氮肥的有效施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朱兆良院士先后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和参与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了国家、中科院和江苏省的10项成果奖。 山仑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仑院士开拓了旱地农业研究的生理生态领域,证明有限水分亏缺对作物的补偿效应,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了有力根据。提出作物对多变低水环境的适应及调节这一新概念,并研制出属中国国内外首创的,使作物生理活性和抗旱性得到一定程度结合的新型抗旱剂,被认为是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山仑院士曾就黄土丘陵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目标及实现途径提出了系列新论点,并在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余松烈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余松烈院士一生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普及,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他研究创立的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理论该项技术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在不增加投入的条件下,可增产13.5%,每亩节省种子5公斤,他亲自播种的2亩试验田,亩产达到638公斤,创下了北方冬小麦高产新纪录,此前也多次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 李培武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粮油质量安全的“领航员”。 主要从事粮油质量安全研究。创建的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李培武院士首次研究建立了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测定完整硫甙技术, 多次应邀出席国际油菜大会、色谱学会议和国际食品法典等国际会议。建成了国内权威并与国际接轨的油料质检机构, 为国内外培训技术人员近千人次,并承担完成外籍学员培训和境外样品的检测任务。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授43人,副教授3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2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泰山学者系列工程专家15人,团队1个。 我院现拥有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综合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山东泰安分中心、国家黄淮海转基因小麦中试和产业化基地、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等12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秋风起函谷,麦田动山河 前代先辈将种子播散 后辈“弄潮儿”紧急接力 翻耕扩土,春风化雨,一粟可为 乘六月之东风扶摇而上 待九月之末尾 观田地泛泛金光 农学人,农学魂 心系田垄,魂牵麦苗 学院,静待君临 |